“学有标杆致敬英模”系列报道
蒋汉生:从检28年守护正义
人物名片
蒋汉生,年出生,年参军,年调入河南省检察院,先后在反贪局、刑检处、公诉处工作,年1月退休;退休前任河南省检察院正处级检察员,二级高级检察官。他先后荣立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并多次受到嘉奖,被最高检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荣誉称号。他曾作为全国政法机关的代表之一,在新中国60华诞的庆典上乘坐彩车观礼;年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蒋汉生从事检察工作28年来,直接经手办理各类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余起,其中刑事抗诉案件余起。
向下滑动查看↓↓
他通过12年的努力,将一名涉嫌犯罪的公职人员绳之以法。他用7年多的坚持与执着,使一个普通农民胥敬祥蒙冤13年的错案回归正义,推动我国司法实现“疑罪从有”到“疑罪从无”的关键跨越。他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多次立功受奖。年11月,蒋汉生在审查一起下级检察院提请抗诉案件时,发现已决关联案件胥敬祥抢劫、盗窃案证据相互矛盾,全案没有一起事实可以认定,可胥敬祥却已被判处16年有期徒刑,并在狱中服刑6年多。蒋汉生果断向省检察院提出抗诉建议,河南省检察院检委会研究后决定抗诉。办案中,他承受了种种压力和责难,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坚持不懈收集证据、依法抗诉。在历经省、市、县三级法院四次审理后,该案最终以省检察院撤回起诉、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方式办结。有关机关将胥敬祥在服刑期满前15天将其释放出狱,此时离蒋汉生发现此案需要纠正已过去了7年4个月。胥敬祥案是程序正义的体现,实现了疑罪从有、疑罪从轻到疑罪从无、无罪推定的关键跨越,对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蒋汉生常说:“让有罪的人受到应有的惩处,还社会以公道,是检察官必须坚守的职责。”年11月,蒋汉生受理了下级检察院提请抗诉的河南省许昌市某乡党委书记赵某等两人贪污案。该案作出无罪判决后,原案被告人先是混淆视听,诬告检察机关刑讯逼供,辱骂、威胁办案干警,蒙蔽个别新闻单位进行不实报道,致使部分人大代表多次向检察机关提出质询。为了查清问题,他深入案件发生地调查取证,查勘所谓的刑讯逼供现场,制作笔录页,询问证人取得证据11份页,最终确认检察机关在办案中没有违法违纪现象,赵某等人贪污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无罪判决错误,依法对该案提起抗诉。法院改判赵某等两人有期徒刑5年、6年。蒋汉生热爱检察事业,坚定理性,守正不挠。退休以后,他还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讲课、做报告,义务为检察人员和检察官学院师生授课。“累是累,但能把自己这些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悉数传授给年轻检察人员,很欣慰。”蒋汉生这样说。朱明明:为戒毒工作倾注心血
人物名片
朱明明,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从警以来,她长期扎根戒毒工作一线,用大爱挽救吸毒人员,是司法行政戒毒战线的楷模。她先后获得“省司法厅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先进个人”“河南省人民满意公务员”“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年12月,她作为我省唯一代表,被中组部、中宣部授予“最美公务员”光荣称号。
年10月,河南省公安系统开展吸毒人员“大收戒”专项行动,全面打响了禁毒人民战争。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所收治女性戒毒人员的场所,时间紧、收治量大、人员结构复杂等都对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提出了严峻挑战。时任该所三大队副大队长的朱明明,顾不上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连续奋战在收戒现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最大收治量达到人,累计收治多人。向下滑动查看↓↓如何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她们洗心革面是这场战争的落脚点,也是摆在朱明明和同事们面前的巨大挑战。为了帮助戒毒人员能够尽快适应所内生活,朱明明顾不上连续奋战50余天的疲惫,注意观察戒毒人员思想动态,真诚地与她们谈心谈话,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提出了“以细察微、以小见大、多方印证、科学研判”的工作方法,为场所实现“大收戒”平稳着陆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朱明明入警之初便立下的誓言。从警多年,她也始终对照这个誓言干好本职工作。年,司法部在全国推广建立全国司法行政统一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她带领河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课题组,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起草编写了《河南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统一戒毒模式指导手册》,对“四区五中心”的设置、配置、职责、运转流程等进行详细规定,为河南省统一戒毒模式实体运行提供依据、打造样本。年底,统一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在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实体化运行,朱明明所在的四大队又承担起了生理脱毒区、教育适应区、回归指导区的管理和运行重任。面对新的工作要求,她带领四大队的干警划分区域分工、梳理工作流程、制定操作规程、细化管理办法,为统一戒毒基本模式的顺利运转做了大量工作。仅年,四大队收治余名戒毒人员,通过统一戒毒基本模式实现四区流转,极大提高了场所戒治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农历大年初三,在接到场所实行封闭管理、全员返岗上班的通知后,朱明明告别家人,开始在所内封闭执勤。年2月21日,按照司法部要求,场所启动了最高勤务等级,要求干警们“一站到底”。朱明明顾不上自己也是年迈双亲的孩子、年幼孩子的妈妈,带头写下“军令状”:“疫情不除,我们不退!”她与同事谈心谈话,协调相关部门为封闭区的同事解决家中困难,同时在最辛苦的岗位上连续工作……在干警们的共同努力下,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实现了场所安全和疫情零传入的目标。“防汛抗疫勇为先锋”系列报道
张延年:抗洪抢险九天八夜
人物名片
张延年,年12月退伍安置到扶沟县法院工作,现任该院执行局执行员。在部队服役期间,他多次受到嘉奖,被部队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到法院工作以来,他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在救灾防疫期间,他于危难处挺身而出,于紧急时果敢逆行,抗洪一线再显军人本色,抢险救灾展示法院干警担当。
7月21日凌晨,张延年在接到参加全县抗洪抢险救灾任务的紧急通知后,迅速到单位参加了扶沟县法院抗洪抢险突击队。
向下滑动查看↓↓
从7月21日至7月30日,在县防汛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他和突击队员们一起在扶沟县抗洪抢险一线连续奋战了九天八夜,共执行抗洪抢险任务20余次。
作为一名服役16年的退役军人,作为一名曾经多次参加过松花江等地抗洪抢险救援的老兵,张延年不但敢干能干,而且有着丰富的抗洪抢险经验,危急关头一次次发挥骨干作用。
大到从哪里下桩堵缺口,小到如何给沙袋打结运送,张延年都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大堤出现险情时,张延年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一个沙袋一个沙袋地运送,晚上就睡在河堤上。
在整个抗洪抢险期间,张延年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哪里险情紧急就往哪里去,用拼搏和汗水印证了“若有战,召必回”的老兵誓言。
张延年老家所在的扶沟县曹里乡牛信村是该县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因全县防汛救灾时间紧、任务重,参加突击队的张延年在抗洪抢险期间一次也没有回过老家。老家的物品大都被淹,父母亲由村干部帮助转移安置。
军人出身的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面对洪水,他毅然决然选择坚守在抗洪第一线。这期间,张延年一直吃住在大堤上,始终没有离开抗洪抢险一线。但在抗洪一线的人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休息和调整,身体会受到损耗,有时甚至会诱发疾病。
虽然身边的同事多次让他休息,但是他始终没有离开过防汛抗洪第一线。7月26日,张延年突觉胸闷头晕,被急救车紧医院救治。当天晚上,在症状缓解后,张延年再次来到河堤上,投入到抗洪抢险的大军中。
7月23日晚8时许,扶沟县城北关贾鲁河大闸处河堤出现一处管涌,河水渗透,现场情况不断恶化。张延年同突击队到达现场后,看到河水冲过围堤,从决口处喷涌而下,堤内农作物连片倒伏在水中。
洪水汹涌,要在已经决口的地方打桩并非易事,木头还未竖立,就被洪水冲走了,必须有人下水固定木桩。
危急时刻,张延年不顾个人安危,带头跳到了湍急的河水中,和同事一起在河内打桩、垒沙袋。站在齐腰深的水里,张延年和同事用一个又一个沙袋筑成加固围堤,最终把决口堵住。
杨旭恒:救援途中遇险自救
人物名片
杨旭恒,年2月出生,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新密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隗派出所、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城关派出所工作,现任该局矿区分局副局长。他先后参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余人,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被评为郑州市平安建设先进个人。
经历过郑州地区“7·20”暴雨后,很多人都记住了民警杨旭恒的故事。在这场特大强降雨中,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失的危急关头,杨旭恒奋勇上一线,救助51名群众。在被洪水卷走、河道里漂了10余个小时后,他奇迹生还。群众称赞他是洪水冲不垮的“堤坝”,身边的“警察英雄”。△杨旭恒(左)和同事在雨中执勤
向下滑动查看↓↓年7月18日至20日16时,郑州地区遭遇特大强降雨,新密市两天的累计雨量更是高达.7毫米。杨旭恒当时工作所在的新密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辖区,因双洎河段周边道路冲毁严重、险情频发,多个村的群众被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杨旭恒和同事冒着1.6米深的暴雨洪流,将受困的30余名群众安全转移。随后,他和同事在警车被冲走的情况下,毅然立于急流之中,救下一名女子及其车内的孩子。暴雨如注,洪水迅速上涨,流速更急。在连续奋战3个多小时后,7月20日17时许,杨旭恒不顾疲劳,再次出警前去解救附近被困在树上、屋内的群众。在处警后返回所里时,当听到新密市公安局局长姬勇斌通报灾情,动员党员领导干部上一线的指示后,杨旭恒再次请缨:“我是党员,我最熟悉辖区情况,我先上!”7月20日19时许,杨旭恒乘坐水陆两栖救援车,携带救生圈、救生绳等装备,带领村干部杨全赶往事发地。车行驶将至事发地域时,洪流急浪瞬间将车辆裹挟冲进主河道,司机跳车逃生(后被附近民警救下),而杨旭恒和杨全被卷入急流中,连续的浪头和呛水,使他几次意识模糊。“不能死、不能死……”信念的力量,让杨旭恒很快冷静下来,他在急流中呼喊杨全,反复拽拉连接两人的救生绳,发现杨全还活着。在黑暗的急流中,在失温、饥饿和身体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在一次又一次睡意袭来时,杨旭恒始终提醒自己坚决不能睡,坚决不能放弃自救。他鼓励杨全振作起来,并不停地和其聊天。他俩相互鼓励、相互呼喊,时沉时浮。在被冲走近3公里,越过3个河道、3个村子,数次在急流中险些碰上桥墩丧命的情况下,杨旭恒依然没有放弃自救。凭着过硬的警务素能和在全警大练兵中接受的泅渡训练,他想方设法让头部浮出水面,并最终抓到一根断了电的电线,并拉着杨全脱离了河道。奇迹生还再次彰显了杨旭恒的信念、毅力及自救方法过人。他用青春和热血,再次书写了人民利益重如山的铮铮誓言。(文字:河南法制报记者吴倩、董景娅、岳明、张杰/整理)
往期推荐
◎学百年党史传红色基因奋力推动新时代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河南省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进行时◎河南省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进行时中共河南省委政法委员会新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