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公益人卢璐耐得住寂寞的时候不要死去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www.znlvye.com/

每个善良的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个公益梦,但不是每个善良的人都会去从事公益事业。那些奋不顾身投身公益事业的孤勇者们令人敬佩,卢璐就是其中一员。

在她一脚踏入公益事业后,她既保持警醒又顺势而为,在没有被光照到时依然坚持初心,在耐得住寂寞的时候没有“死去”......

以下为公益人卢璐自述。

结缘公益,是一个非常机缘巧合的机会。

年,我在英国读完戏剧研究生回国,那时还不像现在这样的文化复兴,去国外读艺术相对也非常少见。所以,感受到了一个比较强烈的文化冲击。

戏剧是有文本基础的,跟文化的链接更加强烈,比如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下演莎士比亚,差别会非常大。我在英国读的是当代戏剧,但是国内的当代戏剧现状如何,可以让我有多大空间的自由度去发挥,我其实是有很大的困惑的。

我大学期间就开始做小剧场戏剧,出国之前在上海话剧中心实习,参与翻译了贝克特的戏。原以为出国念书会让我在戏剧这个专业上有很大的进展,没想到却让我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但,再多的困惑和疑问,也要从中突围。

机缘巧合,一脚踏进公益项目

我本科学的是中文,研究生学戏剧,戏剧跟文化又有强链接,于是我决定做文化追索相关的事情,初步锁定探讨传统戏剧和当代社区文化发展的关系为研究方向。这可以算是我结缘公益的起源。

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定的方向是研究贵州的傩戏,当时做文本研究时查资料发现贵州有一个老师,他的田野工作做的特别细致,包括后来美国的一些研究者也引证了他的很多资料,我也想从踏实的前沿研究做起来。

老师的名字很特殊,我觉得世界上应该没有第二个人,于是打查到了老师的联系方式,然后就飞到贵阳找到了老师。对我这个突然造访的从未谋面的晚辈,老师不仅将研究资料倾囊相助,还说“你人生地不熟的,怕你走丢,我来找你”。老师亲自捧着一沓研究资料来到我住的地方,令我特别感动。

当时为什么能这么勇敢,我觉得可以套用现在流行的《孤勇者》,就是脑子里有这个念头了,不管不顾的就冲出去了,然后还就真冲出了一些什么。很开心,也很有满足感。包括后来投身公益,也是这样儿的。

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公益开始蓬勃发展,政策和社会氛围都有助于孵化公益项目。我回国后恰好赶上,所以也是各种机缘巧合,让我一脚踏进公益项目中。

最初我们做的是社区剧场的项目,就是当时从香港和深圳那边传过来的“一人一故事”的那种形式。但我做了之后,发现社区剧团这个概念其实是舶来的概念,当跟本土文化结合时有非常大的Gap。

我当时就觉得,必须要回归到我们的本土文化,找到艺术和公共生活的链接关系,然后再慢慢发展出一个适合的形式,而不应该是直接套用舶来的概念,才可以把事情推动下去。

所以,在做了一段社区剧场的尝试后,我们开始转向比较底层的文化启蒙,去寻找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之间的链接,以及去做一些公众艺术教育的事情。

打造“文教联动”本地文化游研学产品

我们现在有禾邻社和壹勺文化两个品牌,探索采用社会企业模式的运作来实现“自造血”。

禾邻社主打美育教育和公共艺术,去建立人、自然和本土文化之间的联系。壹勺文化则致力于打造和传播优质原创儿童读物,将非遗传承人的手艺和故事,以绘本的形式传递给读者。

通过禾邻社和壹勺文化这两个品牌,我们将教育、公共艺术和出版联动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希望为探索本地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发展找到一个紧密结合的路径。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政策背景下,我们已经摸索出一条相对成熟的“文教联动”的路径——深度挖掘本地的文化,将其融入到美育课程中,再把这些课程转换成游研学的应用,以“文教联动”的形式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跟贵州榕江、山西平遥、云南玉龙、河南新密等地建立深度合作。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本地的自然文化资源各有特色且保存的很好。比如榕江是贵州保存的非常好的侗寨,平遥是历史古城,玉龙是金丝猴保护区,新密是中原的一个竹林区。

很多乡村真的有很多很好的资源,不然乡村振兴也无从谈起。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乡村,用新的认知方式把看似没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资源。

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现在游研学的整体需求很大,正在从过去较为单一的牛津剑桥的国际游研学,逐渐向本土文化的游研学转换。

所以,我们希望给到本地一些正向能量刺激,让当地人看到他们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式,并有意愿来将自己所在地的资源,转换成能够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游研学产品。

不做期待,保持警醒顺势而为

不管是做公益项目还是商业项目,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保持警醒和顺势而为,清楚自己的体量和能做到的程度,在大环境势头上选择一个方向,用自己的经验去落地。

我们做游研学的方向,都是选择跟本身有文旅发展需求且有本地特色资源的地方政府合作,我们作为放大器和加速器的角色帮他们完成一个好的项目规划。

比如我们选择榕江,是在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背景之下,榕江本身又具有独特的侗寨文化资源,那我们的工作就是将我们的能力和经验在当地去做支持和转换,与当地政府合作,一起去完成这件事情。

虽然推进的过程是曲折的,但可以看到这个方向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不仅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也得到了与大华银行合作的机会。金融机构非常愿意做一些跟文化艺术相关的项目,来提升其在高净值人群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顺势而为还体现在,需要提前规划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去年上线了美育网站,通过线上的社群运营保证项目落地,降解了疫情的影响。而且,我们团队很坚韧,再难大家都会想办法活下去。疫情缓解后,我们就想赶紧再拼一拼、听一听、走一走,韧性很大。

而且,经过这些年公益的发展,全民的公益素养有了很大提升。看好公益未来发展前景的人越来越多了,外部的正向积极反馈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花三年的时间,将“文教联动”产品打造成一个IP,这个IP可以在出版、影像、教育等领域去应用,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助力更多区域提升本地文化软实力。

在耐得住寂寞的时候不要死去

真正投身公益项目后,才发现实现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远超想象,这不是靠自我坚持的勇气,以及因为勇气带来的一点点运气就能够解决的。在探索的路上,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

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和感触就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找到一个势头,但在没有起势时,依然要相信内心的坚持和梦想,总有一天会被光照到。

公益创业跟商业创业没有什么区别,每个创业者在创业之初,都有一个非常棒的梦想,怀揣着这个梦想,去选择一个路径来实现。所以,无论是公益创业还是商业创业,对于创业者的素养和能力的要求是一样的。

公益创业在道德层面,也没有所谓的优越感,反倒可能有更强的难度。遇到的困难,都需要自己一个个去解决。比如,在公益领域,比较热门的项目领域是救灾和助学,而我们的文化艺术则是相对比较冷门的领域。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这个大环境下,去获得让项目落地更多的支持力量。

比较幸运的是,我们团队都是艺术出身的,大家普遍坚信,艺术对于个体、社群、甚至国家层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的发展确实比较慢,也可能不会成为主流或关键,但是它会处在一个更基础的位置。长期来看,也一定会有比较重要的作用的。

比如,现在讲大国文化软实力,我们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我们团队在做本地文化转化和创作领域,已经是比较资深、有丰富经验的了。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耐得住寂寞的时候不要死去,将现在还不是主流的理念一直坚持做下去。这个声音不管大还是小,只要能够一直持续的有,那对一个社会的长久发展和多元层面都是有益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